中國科學智慧─九龍公道杯(耀州瓷)

公道杯公道之處,在於茶水只能淺平,不可過滿,否則便會全部漏掉,一滴不剩。
藉由看似普通的杯子,確有警惕世人的深奧內涵
NT$1,750
商品編號: CNY110218

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

加入最愛 此商品 「 最高 」可以折抵紅利 100 點 (約等於 NT$100 )
商品介紹



經典雕花刻紋,杯子的外觀古樸,看似普通的茶杯但卻藏有很深的含意;
藉由科學的原理,告訴世人正確的態度,非常難得可貴的經典中國科學商品,有著平凡中的
不平凡杯子非常適合送人,下方的托盤主要是避免溢出的茶水弄濕桌面,
此商品是由一個中國風的錦盒包裝,非常適合用來送禮。

●九龍公道杯原理
它是運用虹吸原理(Siphon Principle)製 成的,主要是管內兩端液體壓力差的問題。
杯子中間暗藏一個連接到杯底的中空通道。當水倒至中空通道的最頂端以下時,水並不會流出來,
是因為管子的兩端,內 外相通,都是承受著相同的大氣壓力。當倒入的水超過中空管道的頂端時,
水就會開始流,一旦開始就會全部流光了,直到杯子底部。

其實利用同樣原理的杯子有很多種名稱,依照地域與時代不同而有多種俗名,像是「懲罰杯」或是
沖繩石垣島有名的「教訓茶碗」等等。(文案來源:科學玩具柑仔店)



●公道杯由來(又名平心杯,莫貪杯)
明代官府在景德鎮開設“ 禦器廠 ”,亦名“ 御窯廠 ”,專門為皇宮製造禦瓷,禦瓷要求高,
製造難度大,凡是選到“御窯廠”的瓷工都是一些製瓷手藝高超的能工巧匠,經他們之手造
出的御瓷皆是精巧之至的佳品,“ 公道杯 ”便是其中一種。據傳說,當時的縣令為了討好皇帝,
指令“御窯廠”的瓷工半年內製出一種“ 九龍杯 ”用來進貢皇上。他們日夜研製,
充分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,經過三個多月,幾十次的反複試驗,終於獲得了成功。
洪武皇帝 朱元璋看著縣令進貢的“九龍杯”,愛不釋手,縣令由於進貢有功,
得到了皇上的賞識,不久便加官晉級。

朱元璋得到“九龍杯”後,便經常使用這種珍品盛酒宴請文武大臣。在一次宴會上,
洪武皇帝有意獎賞幾位心腹大臣多喝一點酒,便特意為他們把酒添得滿滿的,
而對其他一些平時喜歡直言不諱進諫忠言的大臣則將酒篩得淺淺的。結果事與願違,
那幾位被皇上有意照顧的大臣點酒未喝,酒全部從“九龍杯”的底部漏光了,
而其他大臣都高高興興地喝上了皇帝恩賜的禦酒。皇帝對此甚是不解,究其原因,
方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,盛酒時只能淺平,不可過滿,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,一滴不剩。

為了謹記“九龍杯”的公道,洪武皇帝便把“九龍杯”命名為“九龍公道杯”-知足者水存,貪心者水盡。

《九龍公道杯》的典故告訴了人們辦事必須講求公道,為人不可貪得無厭。(文案來源:中國百度)

另一相傳,公道杯是唐王朝的傳家寶。壽王與楊玉環婚喜之日,唐明皇贈此杯,並問楊玉環可知用意?
楊玉環說﹕父皇贈此杯,是指導我們凡事要適度,不可過貪,否則將一無所得。皇上含笑點首。


不過話又說回來,中國有公道杯,那國外有這個東西嗎?有的有的,國外就叫做《畢德哥拉斯杯》,
沒錯就是發明畢式定理的那位,相傳是畢德哥拉斯請供水工程的工人喝酒時,為了懲罰貪心的工人
所設計的杯子。如果倒太滿,就會留的一滴不剩,由此可見不論中外,皆強調知足這個美德。
各位好同學要記得,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喔。 

規格說明

產品規格 :

► 商品規格尺寸:龍杯含龍頭高約10cm / 底座高約5cm 。

► 材質 : 青釉瓷

► 產地:中國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