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求知識 思考人生——《費曼的彩虹》書評
撰文者:林志忠 教授 (交通大學物理研究所及電子物理系)
發文日期:2018-05-02
「你有沒有任何遺憾?」我說。費曼沒有一口回絕地說那不關我的事。他僵了一會。我心想,他會不會開始說研究量子色動力學的挫折。但接著,淚水湧進他的眼裡。
「當然有,」他說。「我很遺憾可能沒有機會看著我女兒米雪兒[1]長大。」—《費曼的彩虹》第21章
"The truth is out there."《星艦迷航記:銀河飛龍(Star Trek: The Next Generation)》帶領著一代代的影迷,將人類的探索活動,推向無垠的宇宙。對年輕人來說它充滿了浪漫的憧憬,對年長者來說它讓人緬懷起年輕歲月時對自然與人生的熱烈追求。知識本來沒有疆界,人生自古就是一個「大哉問」!
人生的三個境界,從「昨夜西風凋碧樹」,到「衣帶漸寬終不悔」,再到「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」,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。在忙忙碌碌、日夜紛擾的世界中,當我們對知識有渴求,對人生有疑問時,很自然地,我們都會被勸誡(或是自己勸誡自己,或是也會勸誡別人)去讀一讀文學的或是哲學的經典。這是一種根深柢固的世界性的想法,跨越國界與種族。
然而,誰說科學家就不能欣賞,看不出彩虹的美麗與花朵的鮮豔?本書《費曼的彩虹》就處處——幾乎是每頁每段——令人驚豔、訝異、與讚嘆,而後掩卷沉思,心有戚戚焉!而本書的作者,正是創作了《星艦迷航記:銀河飛龍》影集的劇作家曼羅迪諾。三十多年前(1980年代初期),曼羅迪諾博士正是人人豔羨的天之驕子,他的學術事業正當如日中天。他剛得到了美國一流大學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)的物理博士學位,他的博士論文工作受到大宗師(普林斯敦大學Edward Witten教授)的肯定,他也因此得以進入加州理工學院,成為費曼的年輕同事。
不過在贏得極大的肯定之後,卻也令人害怕、擔憂,甚而心虛,下一個研究(人生)究竟該做什麼?怎麼做?會再遙領風騷嗎?可是,這是我的研究(人生)嗎?是因為我喜歡研究這個問題嗎?還是許多人認為這個問題應該研究?更或者是因為研究這個問題可能會成大名、獲大獎?就是在這一連串的心情低潮與疑惑下,作者勇敢的與進入晚霞人生的費曼教授進行了一系列的對話(費曼這時已動過第二次癌症手術),試圖尋求指引。當然,作者畢竟獨具慧根,他也想要解答科學的本質是什麼?科學家是什麼樣的一種人?而科學家又如何看待人生?
作者當年與費曼進行一次次對話時,並無心存出版念頭。事隔二十多年之後,作者的閱歷更加豐富,人生更加篤定,才回頭來整理當初的錄音與筆記,自然已是一番沉澱之後,無論在思想內容及文采構思各方面,都更加洗練,而臻上乘。本書值得一讀再讀。但是讀者領會和共鳴的程度,恐將與自身的學識涵養大有關連。
費曼已經老去。如果還在,他或許會不大贊成這篇稍嫌嚴肅的介紹文字。他會說,他一生所做的,一直只是淋漓盡致的發揮原創力,在他自己覺得很有趣的事物上面(無論是研究物理問題或是和小孩玩耍)而已!這就是費曼(科學家)的人生觀,與他看待世界的方式。
最後,細讀本書〈前言〉中的第一段話,這是作者的驕傲與領悟:「拿到物理博士學位的美國人,一年不到八百人,全球可能也只有數千人。但是這一小群人的發現與創新科技卻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與思考方式。從X光、雷射、無線電波、電晶體、原子能及原子武器,到我們對時空的看法、以及宇宙的本質等等,這一切全都來自這些全心奉獻的人士。當物理學家就等於擁有改變世界的龐大潛能,也代表可以分享榮耀的歷史與傳統。」作者又寫道:「從這位人生快走到盡頭的著名科學家〔費曼〕身上,我終於明白科學與科學家的本質。更重要的是,我對人生有全新的見解。」「他教導了我許多人生真諦。」
附記:這篇短文由台灣大學物理系高涌泉教授推薦撰寫,原刊2005年3月6日聯合報「讀書人/書評花園」,當時有字數限制。現在加上幾字時空背景、前後引文、註解,以及照片,應有助讀者理解,並紀念費曼(1918.05.11–1988.02.15)100歲冥誕。
〈天問〉,陳培澤雕塑(材質:花崗石、不銹鋼、鋼鐵、銅,年代:2012年)。2018年農曆春節,作者偶攝於南投縣草屯鎮「藝之森——九九峰生態藝術園區」。生息繁衍於「天圓地方」——「『圓』天」象徵天體周行,四時更替;「『方』地」意涵庇蔭眾生,滋養萬物——的汗漫宇宙大戲台中,人類從何處來,將往何處去?
[1] 米雪兒(Michelle Feynman)長大後,廣羅收集費曼的書信,編輯成《費曼手札——不休止的鼓聲(Perfectly Reasonable Deviations from the Beaten Track––The Letters of Richard P. Feynman)》一書(2005年出版)。
文章轉載授權來源: 物理雙月刊 http://pb.psroc.org.tw
科學講堂